1. 营销策划师首页

大学生问卷调查题目100个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调查卷的分析报告(1)_光明网(图)

大学生问卷调查题目100个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调查卷的分析报告(1)_光明网(图)
这意味着,我们发出问卷的对象,大部分人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都有所接触,并对其中一部分获奖者的作品有直接阅读的感受。因此,落实到中国作家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上,在学者和作家这部分问卷中,赞成“积极争取”者为35人次,占半数以上,北大和北师大则分别为15人次和23人次,有相当部分答卷者倾向于“无所谓”,这一点,尤以北大的学生为多。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

调查卷的分析报告

汪剑钊/文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第一次颁发给法国诗人普吕多姆以后,迄今已进入了第一百个年头。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文学奖项中,这一奖项因为遴选程序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延续时间的持久,获奖作家分布地区的广泛,已经成为一项最引人瞩目的奖励;与此同时,由于对诺贝尔遗嘱中“理想主义”阐述的分歧,世界各民族所显示出的文化差异、审美习惯的不同,以及作品产生影响的滞后,等等,它也错过了不少第一流的世界文学大师,从而也成为一项最引人争议的奖励。经过一个世纪的评选活动,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公正,它是否存在一个大体的标准和尺度,在评选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很强的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种族因素、语言因素,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等等,大加褒赞者有之,激烈抨击者有之,毁誉参半者有之。在我国,由于中国作家在获奖者行列中的缺席,人们对这一文学奖的评选作出的反应尤其强烈,以致于年深日久积淀成了“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后者甚至触发了一位英国留学生将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笔者本人就曾经接受过她的采访)。

有鉴于此,我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一部分从事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哈尔滨、杭州、郑州、海口、昆明等地从事写作的诗人、作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求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获得一定的共识。随后,我们又以同样的问卷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下面是这三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和简要分析。

自7月初,我们陆续向各地的专家、学者、诗人和作家发出问卷100份,至10月1日止,回收67份。

这部分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1、您的性别:

A、男

46人。 B、女 21人。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1人。 B、25-39岁

30人。 C、40-55岁

27人。 D、56岁以上 29人。

3、您从事的职业:

A、研究

32人。 B、翻译 10人。

C、写作 21人。 D、学生

无。 E、其他 4人。

4、您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熟知程度:

A、知道有这个评选,谁在评,谁得奖就不知道了。 无。

B、有所了解,阅读过部分获奖者作品。 41人次。

C、比较关注,阅读了大量获奖者作品。 17人次。

D、很关心,熟知评选程序和历年的评选情况。 9人次。

5、您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公正?

A、是。 24人次。

B、否。 6人次。

C、说不清楚。 25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给出其它答案的有:基本公正者7人次;既有公正又有不公正者1人次;对西方作家而言是公正者1人次;没想过者1人次;未作选择者2人次。

6、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存在一个大体的标准和尺度?

A、是。 62人次。

B、否。 2人次。

C、说不清楚。 2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没想过者1人次。

7、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比中,是否存在着很强的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

A、是。 49人次。

B、否。 7人次。

C、说不清楚。 8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给出其它答案者有:一般没有者1人次;有一定的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者1人次;没想过者1人次。

8、您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世界文学发展的进程?

A、推动作用。 54人次。

B、阻碍作用。 1人次。

C、说不清楚。 11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没想过者1人次。

9、您觉得中国作家应该如何面对诺贝尔文学奖?

A、不去理会。 3人次。

B、积极争取。 35人次。

C、无所谓。 23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给出其它答案者有:真诚创作,抱希望,不活动者2人次;以平常心去争取者1人次;没想过者2人次;未作选择者1人次。

10、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行列中,中国作家的缺席究竟是什么原因?

A、水平不够。 32人次。

B、评奖委员会有偏见。 22人次。

C、宣传不够。 19人次。

D、翻译不力。 32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给出其它答案者有:存在文化差异者2人次;认为存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者1人次;没想过者1人次。

11、您觉得设立这样一个奖项是否必要?

A、是。 61人次。

B、否。 3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认为无所谓者2人次;更加没想过者1人次。

12、您阅读过以下作家的哪些作品?对该作家有什么评价?

在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列出了以往96位获奖作家的名单及其已有中文译本的作品目录,分“伟大”、“杰出”、“不错”、“一般”、“二流”五个级差,供答卷者选择。由于相当一部分答卷者认为“伟大”与“杰出”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而且另有一部分答卷者认为,二十世纪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家”,我们最后所做的统计是,将选择“伟大”与“杰出”者的答案相加,从而筛选出了公认为最优秀的前20位作家。根据得票率,他们依次是:

1、海明威 (57)

2、肖洛霍夫(55)

3、马尔克斯(49)

4、罗曼·罗兰(47)

5、帕斯捷尔纳克(46)、萨特(46)、贝克特(46)

8、福克纳(43)

9、托马斯·曼(42)

10、川端康成(41)

11、叶芝(40)、加缪(40)

13、罗素(39)、泰戈尔(39)

15、黑塞(38)

16、艾略特(36)、萧伯纳(36)、索尔仁尼琴(36)

19、聂鲁达(35)蒲宁(35)

13、您认为下列名单中有哪些作家是被诺贝尔文学奖遗忘的或还有希望获得的?

在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列出了94位作家的候选名单,根据最后的统计结果,排名前20位作家依次是:

1、鲁迅(48)

2、卡夫卡(47)

3、乔伊斯(39)

4、托尔斯泰(36)

5、哈代(33)、昆德拉(33)

7、博尔赫斯(31)

8、纳博科夫(28)、易卜生(28)、沈从文(28)

11、普鲁斯特(26)、契诃夫(26)

13、里尔克(25)

14、高尔基(23)、老舍(23)

16、左拉(22)

17、瓦雷里(21)

18、劳伦斯(20)、曼杰什坦姆(20)、阿赫玛托娃(20)

向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发出问卷45份,回收38份;

这部分问卷的统计结果是:

1、A、18人。 B、19人。其中一份未标明性别。

2、A、30人。 B、8人。

3、D、38人。

4、A、4人次。 B、32人次。C、无。 D、1人次。

未作选择者1人次。

5、A、9人次。 B、8人次。 C、21人次。

6、A、31人次。 B、1人次。 C、6人次。

7、A、31人次。 B、2人次。 C、5人次。

8、A、23人次。 B、1人次。 C、14人次。

9、A、无。 B、15人次。 C、23人次。

10、A、13人次。 B、17人次。 C、9人次。 D、24人次。

11、A、32人次。 B、4人次。表示无所谓者1人次。未表态者1人次。

根据第12个问题的选择所作的统计结果,作家的排名依次是:

1、海明威(27)

2、马尔克斯(22)

3、加缪(20)

4、艾略特(19)

5、泰戈尔(19)

6、罗曼·罗兰(18)

7、肖洛霍夫(17)

8、川端康成(16)

9、帕斯杰尔纳克(15)、萨特(15)

11、福克纳(14)、叶芝(14)、达里奥·福(14)

14、萧伯纳(13)、贝克特(13)

16、罗素(12)

17、聂鲁达(10)

18、索尔仁尼琴(9)

19、大江健三郎(8)

20、梅特林克(7)

根据第13个问题的选择所作的统计结果,作家的排名依次是:

1、鲁迅(30)

2、卡夫卡(26)

3、昆德拉(21)、博尔赫斯(21)、普鲁斯特(21)

6、托尔斯泰(19)、老舍(19)

8、沈从文(17)

9、乔伊斯(16)

10、默多克(15)

11、契诃夫(12)

12、北岛(10)毛姆(10)

14、巴金(9)、哈代(9)、林语堂(9)

17、三岛由纪夫(8)

18、阿赫玛托娃(7)、劳伦斯(7)、卡尔维诺(7)

向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发出问卷38份,回收38份。

这部分问卷的统计结果是:

1、A、5人。 B、33人。

2、A、37人。 C、1人。

3、D、37人。 E、1人(留学生)。

4、A、10人次。 B、26人次。 C、1人次。

5、A、5人次。 B、4人次。 C、28人次。 认为一定程度公正者1人次。

6、A、28人次。 B、2人次。 C、8人次。

7、A、30人次。 B、3人次。 C、4人次。未选择答案者1人次。

8、A、21人次。 B、无。

C、16人次。

9、A、2人次。 B、23人次。 C、12人次。

10、A、11人次。 B、13人次。 C、7人次。 D、17人次。

11、A、33人次。 B、4人次。

根据第12个问题的选择所作的统计结果,作家的前15位排名依次是:

1、川端康成(27)

2、海明威(25)、泰戈尔(25)

4、罗曼·罗兰(21)

5、马尔克斯(16)

6、萨特(15)、肖洛霍夫(15)

8、萧伯纳(14)

9、叶芝(13)、贝克特(13)

11、拉格洛芙(10)、大江健三郎(10)

13、罗素(9)、加缪(9)

15、艾略特(6)

在15名之后,获得4票的分别是梅特林克、法朗士、帕斯捷尔纳克、聂鲁达、达里奥·福和萨拉马戈等六位作家。

根据第13个问题的选择所作的统计结果,排名前20位的作家依次是:

1、鲁迅(28)

2、老舍(27)

3、卡夫卡(23)

4、沈从文(20)

5、劳伦斯(13)、三岛由纪夫(13)、高尔基(13)

8、巴金(12)、毛姆(12)

10、托尔斯泰(11)

11、左拉(9)

12、哈代(8)、北岛(8)

14、纪伯伦(7)、契诃夫(7)

16、谷崎润一郎(6)、易卜生(6)、林语堂(6)

19、格林(5)、乔伊斯(5)

根据最后的统计结果来看,针对第4个问题,绝大部分答卷者属于“有所了解,阅读过部分获奖者作品”,其选择人次分别为41、32和26。这意味着,我们发出问卷的对象,大部分人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都有所接触,并对其中一部分获奖者的作品有直接阅读的感受。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我们进行调查的有效性。或许是由于职业、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在学者和作家中,属于“比较关注,阅读了大量获奖者作品”和“很关心,熟知评选程序和历年的评选情况”的人次为26,要远远高出北大与北师大在校学生的各1人次。

在选择第5个问题时,选择“说不清楚”者人数最多,分别为25、21和28。在学者和作家中间,认为“公正”者或“基本公正”者也远远高出学生的人次,这一点,或许也跟这部分答卷者比后者更为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原则和情况,以一种比较理性或更具有职业特征的眼光来看待该奖项有关。

在对第6个问题的选择中,绝大部分答卷者都认为“存在着一个大体的标准和尺度”,其人次分别为61、31和28。这个结果表明,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近百年的评选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偏移;但是,根据人们对近百位获奖者的作品的阅读,无论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员和写作者,还是作为普通读者的大学生,大多数人均认为,评奖委员会在对“理想主义”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之后,在评选过程中基本奉行了严肃、认真、负责的原则,哪怕有时流露了相当的偏执性。因此,人们哪怕不能清楚地加以说明是一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却可以隐约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不过,这些标准又似乎与评奖委员出自瑞典这一北欧国家有很大关联,评奖委员会很容易把目光集中某些所谓的文化大国或经济发达的地区所发生和存在的文学,并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与作品以特别的关照。据说,委员会的某位成员就公然宣称:“诺贝尔奖现在仍然是一种西方的奖,自然不可能以西方的角度以外的评价颁发”,甚至狂妄地“呼吁”“那些遥远地区的文学能够赶上大步在前的西方文学,以便能够完全加入全球性文化大军的行列”。对此,我们的答卷者无疑有着清楚的认识,在第7个问题“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比中,是否存在着很强的地理因素和语言因素”的选择中,绝大多数的选择为“是”,其人次分别是49、31和30。

尽管我们的答卷者对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过程中所流露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感到强烈的不满,却并不因噎废食或同时倒掉了洗澡水和孩子,仍然肯定了这一奖项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所起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在第8个问题的选择中,绝大多数人次都认为,它所起的是推动作用,选择起“阻碍作用”的人次仅分别为1、1和0。或许正是出于上述认识,在回答第10个问题时,答卷者大多认为,设立这一奖项是必要的,选择“是”的人次为61、32和33大学生问卷调查题目100个,选择“否”的人次仅为3、4和4。

在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中,分歧最大的是第10个问题“中国作家的缺席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学者和作家的这部分问卷中,有近半数的人认为,“水平不够”,他们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文学工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坛的看法,不过,也有相当部分答卷者将这一原因归咎于“宣传不够”和“翻译不力”,以及“评奖委员会有偏见”。应该承认,在近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中,要否认存在着上述原因的影响,恐怕不符合事实。它们暴露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弱势存在,正是这种弱势地位,使我们丧失了某些“零的突破”的机会。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产生能够影响整个世界文学进程的作家。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的个别作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甚至高出了以往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水准,具备了一定的“进军斯德哥尔摩”的能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倘若与其中的最优秀者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一方面,这跟我们在世纪初出现的文学断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文学运动以后的几十年内大学生问卷调查题目100个,人们在审美判断和追求上的失误有关,我们的文学,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体上,都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

因此,落实到中国作家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上,在学者和作家这部分问卷中,赞成“积极争取”者为35人次,占半数以上,北大和北师大则分别为15人次和23人次,有相当部分答卷者倾向于“无所谓”,这一点,尤以北大的学生为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为,自大与自卑都是一种畸形的心态,它们都不利于中国文学的自然生长。可喜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2位作家在问卷上写下了“真诚创作,抱希望,不活动”和“以平常心去争取之”的附言。显然,与那种走极端的方式相比,这是一种更为可取的态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或作家,其立身处事,大约最应该的是,宠辱不惊,为文学而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自己所属行业的行规的遵守),完成自己作为一个诗人或作家的使命。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在排名前10位的作家中,小说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再次说明了叙事文学在当前的精神和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其它文体相比,小说天然地与大众化具有某种亲和性,因而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相对而言,诗歌在彰显时代的特征方面则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而诗人们在传达物质夹缝中的精神信息时,也确实不如小说家们那样来得得心应手。尽管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评选过程中,相当重视诗歌的创作,在评选份额中也给了诗人以相当高的比例,但在大众的阅读中,标志着高雅趣味的诗歌,仍然无法摆脱被冷落的境遇。

在获奖作家中,得分最高的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其得票数分别为57、27和25,在学者、作家部分和北大学生的答卷中均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在北师大学生的答卷中占据第二名的位置。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自然与这位作家在简洁的文体中所表现出的高超的叙事技巧有关。但除此之外,也应该看到,他的魅力还建立在其作品对“迷惘的一代”的精神概括,以及在《老人与海》和《打不败的人》中所体现的那种“你可以在肉体上消灭他,却无法在精神上战胜他”的“硬汉子”性格。这表明,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肯定了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性、前卫性,但作品的主题、它内在的意蕴和文字的信息层面,仍然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在本次调查中仍然表现得很充分,在我们给出的94位被诺贝尔文学奖遗漏的作家中,虽然其中不乏托尔斯泰、左拉、乔伊斯、普鲁斯特、里尔克、易卜生、斯特林堡等对整个世界文学发展有过影响,并在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公认的文学大师。但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高踞榜首的依然是鲁迅。殊不知,1927年,当鲁迅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时,曾经发表过这么一个看法:“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显然,鲁迅的这一番话不仅仅是自谦的缘故,它还包含着一个优秀作家所具备的清醒与沉着。相比之下,我们中有相当部分人则多少有点儿感情用事,撇下了74位其它国家的诗人和作家,而让列名在册的6位中国作家全部进入了前20名的行列。

在三部分答卷中,获奖作家和被遗漏作家中进入前20位的作家,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诗人和小说家、戏剧家的比例很高,其中特征明显的有萨特、加缪、贝克特、托马斯·曼、黑塞、大江健三郎、卡夫卡等;具有一定倾向的则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昆德拉、里尔克、瓦雷里、默多克、曼杰什坦姆、阿赫玛托娃、鲁迅、北岛等。在此次问卷的调查中,当代人生存的艰难也得到了反映,荒诞、生存的焦虑、意义与虚无的纠缠,等等,都使得他们在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时得到了共鸣。与此不无关联的是,意识流作家也占有了相当的比例,福克纳、马尔克斯、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意识流经典作家,得票排名都较为靠前。这一现象除反映了人们对作家小说技巧的欣赏以外,恐怕也跟当代人生活的零碎化、琐屑化,以及变幻不定的无常感有关。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不同群体在作品阅读上显露的不同特点,一些具有探索性、比较艰涩的作品,更多地在学者和作家中间传递。比较而言,学生们更愿意阅读一些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作品,更愿意接受那些能够为他们探求生活的奥秘提供某种借鉴的作品;这样,一部分在写作技巧上比较传统,生活指南意义比较鲜明的作品更容易在他们中间流行。此外,男性与女性之间也在阅读兴趣和作品评判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北师大的38位答卷者中,由于仅有5位男性,在其它两部分问卷中得票率并不十分靠前的川端康成,是这部分答卷中被阅读最多的作家之一,并且在最后的统计结果中,获得了第一名的位置。究其原因,大概跟这位作家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有关,他在清丽的文字中营造出来的凄美氛围,他对女性原则的崇拜,以及对人物形象描绘中那种东方文化特有的写意风格,在争取女性读者的同情上,无疑有着独到的吸引力。

最后,仍然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有关的是,这次的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了我们在文化趣味上存在着与所谓的文化大国趋同的倾向,绝大多数答卷者的阅读范围主要局限在西欧和美国作家身上,阅读过马哈福兹、索因卡、海顿斯坦、卡尔费尔德、扬森等出自非洲或北欧小国的获奖作家的作品者寥寥无几,至于在被遗漏的作家中,对亚非文学的忽视则更为严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人尽管一直在指责欧美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内心深处依然认可西方的标准和判断,不自觉地成了后者的传声筒,甚至帮凶。这一点,对于我们民族文学的发展,恐怕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顺便一提的是,最近,从斯德哥尔摩传来一个消息,高行健获得200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向来喜欢神秘地幽人一默的评奖委员会这次又跟中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它奖励了一名“用汉语写作的法国人”。这个结果,既对“诺贝尔奖的中国情结”作了某种交代,却又让中国人“零的突破”的期望依然处在“零”的起点上。这里,我们在向高行健本人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表达一个或许并非多余的忧虑,但愿我们的作家千万不要因此而滋生迫切地与海外联系的念头,在一味地文学外活动中耗费掉自身的精力,从而耽搁了真正的写作。

2000.10.28

思想有韵 wang-jianzhao 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