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销策划师首页

隐私国内外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大面积“暴雷”最著名的信息泄露事件

隐私国内外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大面积“暴雷”最著名的信息泄露事件信息泄露问题并非国外社交媒体巨头独有。4亿,其中超20%网民个人信息遭到过泄露。隐私泄露虽然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存在,但《隐私简史》在纵览了隐私在各个时期面临的风险后认为,技术的进步不仅没有为虚拟隐私领域带来进步,反而使隐私保护的状况回退到了百年之前。为裸奔披上“衣服”:保护数据隐私的新举措

你已经没有隐私了。克服克服吧!——扎克伯格

试想当你的全部个人信息、日常活动、喜好,甚至不为人知的内心秘密时刻都处在被监控之中,甚至这些数据辗转于各大商业平台被贩卖,你会作何感想?

美剧《杀死伊芙》第二季第七集为我们展现了这种设想,卖数据的人知道全世界任何人的全部信息,并将这种“数据”贩卖变现,令人不寒而栗。

(《杀死伊芙》第二季第七集截图)

影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其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国内外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大面积“暴雷”

近年来最著名的信息泄露事件要属“剑桥分析丑闻”事件。

2018年3月,《纽约时报》披露剑桥分析公司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未经允许收集多达8700万Facebook用户的数据,并针对用户喜好投放特定政治广告,影响选举结果。

紧接着2018年9月,Facebook又自爆其预览功能的缺陷,使近5000万个用户帐号的“访问令牌”被黑客获取,其宣布暂时关闭“预览”功能,会继续开发新工具。

(“剑桥分析丑闻”后续)

然而Facebook的一连串事件和高达50亿美元的罚单并没有为信息泄露画上句号。

2020年11月,Spotify 公司近35万个账号的数据遭到泄露,账号的所有数据都在一个72GB的数据库中被公开,其中包含超过3.8亿条记录。

那些为了保护隐私而使用具有“阅后即焚”功能的Snap的用户也无法高枕无忧,2019年5月,Snap被曝有多名内部员工通过特定工具访问包括地理位置、手机号码、邮件地址等用户数据,存在监视用户的行为。

信息泄露问题并非国外社交媒体巨头独有。试着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在并未授予权限的情况下被推送所在地理位置的信息?有没有在并未登陆账号的情况下被推荐“可能认识的人”?

2020年7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微信读书和抖音存在个人信息侵权。

微信读书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关注微信好友、默认开放读书记录;而抖音用户在使用无联系人的手机号码注册登录抖音后,被推荐大量“可能认识的人”,其中包括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朋友。

我们的信息不仅仅被利用,还可能被互联网公司打包售卖,甚至几易其手。

2019年9月,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演讲中称其曾帮旷世科技拿到大量人脸数据。虽然随后称“口误”,但之后近6000人的投票调查中,有93%的人认为其是“说漏嘴了”。

不仅普通用户,作为明星等公众人物也深受其害。

2019年10月,演员李小璐和说唱歌手PGone的几段亲密视频泄出,PGone当天在微博中质疑:“为什么去年在抖音拍的视频没有任何外传的前提下会被放出来还没有logo?”

(李小璐和PGone视频截图)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超20%网民个人信息遭到过泄露。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今年的3·15晚会再次曝光了一系列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只要向网站支付费用,就可以在不征得求职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个人简历;表面看起来是用于清理手机垃圾的APP,背地里却在不断读取用户信息;拥有上千家门店的知名商户,竟私自用摄像头抓取顾客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 …”

隐私泄露虽然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存在,但《隐私简史》在纵览了隐私在各个时期面临的风险后认为,技术的进步不仅没有为虚拟隐私领域带来进步,反而使隐私保护的状况回退到了百年之前。

马克·扎克伯格早在2010年就说过:“你已经没有隐私了。克服克服吧!”

《逝去的隐私》作者大卫·霍兹曼也曾警告我们:我们的隐私比北极冰川消融得更快,技术的侵蚀速度超过了法律体系的保护能力。

文森特·莫斯可在《数字化崇拜》中说,当技术发展到不被我们察觉的时候,往往是它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时候。

根据“全球网络指数”的数据,中国2019年每人每天平均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139分钟,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隐私泄露问题更易被忽略。

“数字化生存”:一边生存,一边裸奔

尼葛洛庞蒂所说的“数字化生存”在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日益成为常态。

5G的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和低功耗使得我们身边的每一样电器都可以成为实时在线的传感器,物联网日益普遍化,线上线下生活日渐融合,实体的人转换成网络中一串串数据,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如购物、看病、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都已经一定程度上基于数据并产生大量数据,“未来社会建构在数据之上”。

据《大数据白皮书(2019年)》显示,全球数据量在今年有望达到41ZB。

数字网民分散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浪”,其足迹被资本拾取,转化为数字画像,肉身的重要性被剥夺,数据取代人成为核心。

在英国科幻剧《黑镜》第二季第一集中,人工智能爬取某个人的全部信息,便可以化身为与之声音相同、性格相同,甚至连至亲都无法分辨的“电子人”。

数据,可以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黑镜》第二季第一集截图)

喻国明教授在2019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上说:“数据本身会成为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量,‘数据霸权’恐怕在未来传播时代会成为真正的现实: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数据的主动权。”

Koops将用户数据分为两类,一种是数字脚印(由使用者本人建立的数据);另一种是数字影子,由他人建立的关于使用者的数据。

这些零星的海量数据,经过专业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后,便可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都依赖数据进行决策,平均比竞争对手多5%的生产力和6%的盈利。

因此,在这场数据的博弈中,众多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强制收集用户信息、倒卖用户数据,将用户隐私权视为无物。

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领域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侵扰的权利。”数据隐私隐私权在网络时代的延伸,主要指人对自己信息数据的控制权。

为裸奔披上“衣服”:保护数据隐私的新举措

3月19日下午,#国家网信办谈数据隐私#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单,引发网友热议,前排几乎都是一水儿的吐槽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分别于2020年6月和10月发布了《数据安全保护法(草案)》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两部法案正在加紧制定出台中。

《数据安全保护法(草案)》一方面确立了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规定了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另一方面也支持安全与发展并重,推动政务数据开放。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则更为严格。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且个人有权撤回同意;针对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

若企业出现相关违法行为,可处以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在《删除》中,舍恩伯格提到数据隐私保护的目的是“使个人对其个人信息每一阶段的用途拥有控制权。”

两部立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归属权和控制权,将为数据隐私设立一道强有力的保护屏障。

(《删除: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书影)

但法律不能作为唯一保护手段,保护隐私也需要多方协同。

舍恩伯格在《删除》中给出了保护数据隐私的六个对策,分别是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和完全语境化:

❶ 数字化节制要求教育每个人个人信息的价值以及被滥用的风险,让人们远离那些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互动。但“数字原住民”很难为了防止未来的危机而放下当前的利益隐私,很难实现。

❷ 保护信息隐私权要求精心建构一套法律机制,但面临着难以颁布、使用率极低、未来社会是否适用的三大困难。

❸ 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如用为只是产权开发的DRM基础设施来确保和执行对信息的控制,但这种方式由于存在“未加密时刻”、可被破解、需要时刻监视(违反初衷)以及对使用者的要求过高而难以施行。

❹ 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要求我们接受信息将长期存在的现实,但这种改变需要多长时间不论,它也没有改变数字化记忆的不完整性,无法被数字化的内容消失了。

❺ 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要求树立一种规范,及时删除达到其使用目的的个人信息,但这个方法有其概念性缺陷,即无法概括一切情况,和政治性缺陷,即难以立法。

❻ 完全语境化要求真正实现数字化记忆,即建立起一种技术基础设施,使我们生活中的全部信息被更加全面的记录,当所有信息透明,监视便失去了权力。但技术不足、无法全面了解过去、更不能回到过去的状态的缺陷使其价值大大削减。

舍恩·伯格自己也承认这些方案并不完美,“我们也许应该放弃对某种完美答案的寻求,转而务实地致力于寻找某种混合方案以确保这一挑战的所有必要方面都得到解决。”

隐私和隐私的区别联系_隐私_隐私

目前我们面临着在公民权益保护与数字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平衡的难题。

这意味着数字隐私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不必抱持过于悲观的态度,在尝试多种方案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也许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余论:我们死后,谁来继承我们的数字遗产?

根据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计算,到2020年,Facebook将埋葬49亿数字人口,网络将遗留大量数字遗产。

数字遗产“指公民死亡后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储在一定载体或网络中的合法资产,它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照片、账户信息、视频、电子文档、电子邮件和数字应用程序等。”

社交媒体用户死亡后,其社交媒体中的数据和内容对用户亲友而言具有人格利益,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文化和记忆功能。如何处理这些数字遗产也成为当下的难题。

《网上遗产》的作者伊莱恩·卡斯凯特认为,数据存储不仅成本巨大,有些内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碎片,社交媒体应当给予逝者亲属一段时间来下载他们想保留的资料(不包括私密和未公开的部分),然后删除逝者账号。

然而2019年12月,当推特宣布开始删除不活跃的账号时,引发了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强烈抗议,之后推特表示会重新考虑这一决策;同为社交媒体巨头的Facebook则允许用户指定遗产联系人隐私,这个人将在用户死后继续为用户维护账号。

美国多州实施的《统一受托人访问数字资产法》规定受托人可根据“三层优先访问体系”访问数字资产。

第一优先是用户生前的在线指示,第二优先则是书面授权,若都没有则按照用户生前与服务商签订的网络服务协议条款处理。

该法案利用极为严格的书面证明程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死亡用户的个人隐私,防止受托人非法访问用户数字资产,损害其合法权益,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沁《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韩炳哲《在群中》[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慕明春主编《法制新闻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6

(4)维克托·迈克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71,163-201

(5)中国人大网.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首次亮相[EB/OL]/npc/c30834/202010/569490b5b76a49c292e64c416da8c994.shtml

(6)中国人大网.个人信息保护困局如何破解[EB/OL]/npc/c30834/202103/652cb27708b74599b80090dfdbeed083.shtml

(7)全媒派.对话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死亡、遗产与不朽

[Z/OL]/s/46WQ32iyvikudD5vO_FPDQ

(8)张小强.《社交媒体用户数字遗产处置的法律问题》[J].青年记者,2019(11):

-END-

原创作者丨清羽

编审丨侧影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