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销策划师首页

红军长征短视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市委《红军不怕远征难》每晚播出

红军长征短视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市委《红军不怕远征难》每晚播出这次写评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也是一部可看可信的党史纪录片。长征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而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为这条红飘带又增加了一抹传承的亮丽。《红军不怕远征难》回顾了长征历史,歌颂了长征人物。借助当前的策划,我们提了一些建议,通过海报和短视频进行传播,如《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可以发布一系列关于这部纪录片的海报,邀请一些名人做短视频等,效果会很好。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9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从10月17日起每晚在北京卫视播出。该片首创“双讲述人”的方式,在历史现场拍摄,在复现场景拍摄,档案中的长征与心灵上的长征,通过影像创新地展示出来,播出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一部可看可信的党史纪录片

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李明圣

我曾经沿途路过长征的地方,也曾经从头至尾走过长征路,长征精神对所有中国人、所有共产党员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看完《红军不怕远征难》,我觉得它在目前所有研究长征、宣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

第一个看点,是可看可信。上次看纪录片《解放》的时候,我说《解放》是一部可看可信的党史纪录片。这次写评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也是一部可看可信的党史纪录片。公信力取决于真实度,这部纪录片跟别的纪录片比较起来,感觉更加真实。

第二个看点,在档案中挖掘完整的故事。挖掘档案和档案背后的故事,是《档案》栏目的独特优势。当摄制组把毛泽东的命令和蒋介石的电报、林彪的指令等放在一起的时候,反映国共双方斗智斗勇的故事,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个看点,是在国共对比中凸显国民党的腐败。很多人说为什么泸定桥的铁索没有砍断,这部片子给出的解释就比较靠得住。如果国民党不腐败,说实话,红军将士在他们的武器装备对比下很难取得胜利。

第四个看点,在感性的升华体验中升华理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个做得非常好,非常巧妙。这部片子讲述了很多故事,拍摄地点也很多,我都走过看过,感觉很亲切。如果说从精神层面来看,我们在长征结束80年后的今天重提长征,不是在宣扬战争,而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我们现在纪念长征这一历史壮举,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去品味和传承长征所代表的人性光辉和长征留给全人类的文化基因,这就是道义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胆略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真正具备了这些力量的党、政府、军队和人民,是绝对不可战胜的。

吹毛求疵地说,看这个片子多少也有一些遗憾,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遗憾,不过这些遗憾无伤大雅。

为“地球的红飘带”再添色彩

北京市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刘岳

《红军不怕远征难》确实有独到之处,突破了以往纪录片的形式。我的感觉就是耳目一新,有一种大片的感觉。具体来讲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用心灵来诠释长征和长征精神。这次的编导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6个女同志、4个男同志,一年中重走长征路,向烈士纪念碑祭拜,是用心构思和制作,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个差事。摄制团队的心跳,和八十年前红军战士的心跳同脉。

第二个,是用新的素材把老故事讲活了。长征,这么多年宣传下来,人们大概都了解了。但这次又挖掘出了新的档案、新的材料,尤其是活档案,使得老故事让人看着更可信、更生动、更感人。过去总说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实际上还有一个人在强渡大渡河时受伤了,就留在当地了,以前一直没说他,现在为其正名了。再比如,强渡大渡河的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就在如今冬奥会的举办地崇礼去世了。这些以前不太清楚的事情,或者我们一直想知道的细节,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很清楚了,而且令人信服。

第三个特点是用创新的手法贴近观众,心里头有观众。像这种电影拍摄手法、现实场景再现,还有双讲述人的艺术手法,确实是让人感觉挺好的。长征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而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为这条红飘带又增加了一抹传承的亮丽。

符合传播规律的创作才深入人心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长征本身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党的财富、中国历史的财富、人类文明史的财富,这种价值无论如何评估,都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围绕长征做纪录片,一定是大制作。大制作不光是人力物力多、制作精良程度高,更大程度上衡量标准是通过这样一个大制作,能不能回答、能不能解读当下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所以,一个好的制作、一个好的节目,一定是对当下社会发展、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做出一个有水准的回答。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个人被激活了,新的社会传播由过去的机构传播变成了以个人作为社会传播的基本主体和单位传播,个人的传播力量和影响提升,使整个传播领域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可以说传播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

个人整合权力的构成,已经有了第三种形成的方式。而在个人被激活的网络态势下,谁能够利用这种情感关系去激活人们这种社会链接、社会凝聚,谁就有今天的影响力。

我们对这种影响力构成,必须有基于互联网的全新认识,才有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做到既传承过去的价值,又能够用今天的方式发挥我们的主流影响力,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里面最重要的有几个要素,明白了这些要素,才能明白今天的互联网传播中什么是好传播。

第一,是给人带来变化,给人新意。第二,是以情,以情感传播,是比理性传播、逻辑传播更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第三,是传播价值。比如长征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传播要想有效,还必须赋予这种传播有魅力的翅膀。今天我们通过手机和朋友圈获得大量信息,社会关系构造了最后一公里的社会传播渠道。如果我们任何一种主流传播也好,其他类型传播也好,不能够有效嵌入社会传播最后一公里,不能有效嵌入社会关系传播渠道中,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至于情感传播,我始终有一个观点,讲道理实际是社会精英给自己讲的,你一定要看清楚社会逻辑和发展逻辑等,给自己讲的东西,给老百姓讲也许对方不太能接受。那么多红军战士参加长征,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知道共产主义的道路?我相信95%以上的人不懂那个大道理。但是他们深刻感受到这支军队、这个政党跟自己的亲人一样,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做出牺牲。这是情感的力量、温暖的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片子的制作过程,其实是集中反映当下传媒业解决问题的探索。比如说,它要在一个已经司空见惯的层面上找到新意,这些新意不仅符合历史,还要按照一定的叙事逻辑,这是它成功和震撼人心的地方所在。

第二,它是有魅力的。魅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故事就是跟人接通的社会场景,这个场景当中并不是简单的理性逻辑起作用,是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因素形成一种氛围,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有了一种社会共识,让我能沉浸其中红军长征短视频,这种东西才有魅力。

同时,它以情为重,抓住了电视的特点,和当下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电视作为一个媒介,本身就是一个以冲击人们情感和情绪为特色的媒介。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道理有千千万万,但能不能入心,首先一个前提不是道理深不深、严谨不严谨,而是你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要进行社会沟通,首先得有一种立场、有一个态度、有一个关系的确认。

互联网传播时代,老百姓关心的就是你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没有立场没有情感,我们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传播都不可能突破社会关系屏障,进入到寻常百姓那个地方去。《红军不怕远征难》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甚至震撼,除了有一个宏大的逻辑在后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情感关系方面还是做了很好的营造,包括很多技术手段,都是把人们带到一个情景当中,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

拖不垮打不烂的长征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黄克诚大将之女黄梅

我现在其实看电视不那么多,《红军不怕远征难》是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的节目,感觉不错。作为观众,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品质,有正能量,有真感情,这个感情能引起呼应。

我十年前跟着老红军的后代,曾经走过于都河,到了湘江看到田园景象的时候,马上就回想起当年的血雨腥风,想到那些名字写在书上的英雄,最后都是在那里埋尸。我父亲曾经回忆,过草地遇上凄风冷雨时只能团在地上过夜,没有地方可去,一不小心人陷到泥地里就消失了。整个队伍很长,没有目标,也不需要目标,你一路跟着尸体就是你前进的方向。我当时内心最大的感动,就是感叹这支队伍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队伍。

当时他们看不到希望,为什么他们还愿意坚持?他们有机会逃,逃走的权利都在他们手里,但是他们没有散。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如果有这种力量,哪怕只有几万人有这种精神,那就是垮不了。

这里面有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感谢《红军不怕远征难》剧组传承了这个精神,不能让这个精神散掉,要不然我们的未来会怎么样?这不光是中国的未来,更是人类的未来。同时,感谢剧组在一开始为我们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就知道为什么有这么一支队伍,能看到那时候和今天有何等巨大的差异。而那个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一群人想要改变这个面貌,于是就有了长征,有湘江,有草地,有雪山,有大渡河,那是一个和今天截然不同的时代。

纪实和剧情融合,引领电视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

世界电视发展趋势当中发生了一个困境,就是纪实和剧情无法融合。历史题材一直不容易做,怎么把革命大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做到了。它适合全年龄段欣赏:领导看战略,专家看抉择,精英看精神、看情感,百姓看震撼,孩子受教育,电视人看幕后,朋友圈看揭秘。

首先,该片以细节和悬念重构了中国的教科书,过去教科书总感觉围绕战略和历史名人,缺少细节和小微部分。这部片子非常注重把意识形态进行细节化呈现,节目中既有苏区生活细节的铺垫,又在虚拟技术和主持人的调度之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第二个特点,现在整个电视格局非常提倡场景化,通过一个场景还原,构成一个新的场景,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里面还有无数情感场景和大量离别的段落、对战友的惋惜、国共两党的抉择对比等等。

另外可以看到,无论是指挥调度、气象风雨,还是对长征英雄事迹的还原,该片做到了电影级别的制作水准。场景也拍出了作者态度,是个性化的作品,不仅把长征拍出了惨烈感,也拍出了长征的美感,有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对石凉和谭江海双讲述人的互动,我有不同的解读:谭江海是司令员、战略主持,统筹大局,讲长征关键节点上的人、事、理;石凉是现场政委。此外,片中没有使用分镜头,而是用了一镜到底,效果非常好,不仅讲了战斗,每个穿越跟情景结合得特别好,是用历史的眼睛在记录现场。

所以,这个节目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情感线索为杠杆,弥补了历史档案的缺失。过去的历史档案往往是公函、指令和密件,缺的是小战士的家信、无法送达的红军家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对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表达,国内国外形势、国共双方领袖的细节,弥补了过去以战斗和战役作为主线的长征叙事,改变了冰冷数字的呈现。这里面有亲情,有战友情,有军民感恩之情。最让人感动的是片尾出字幕的时候,不仅展示了编导重走长征路,而且在明细中标注了上百个长征纪念地,这对长征沿线每个地方都是一种鼓舞。

这个节目是引领电视行业的一个创新,我希望能把9集600分钟的内容,碎片化成50部或500部小微电影,在朋友圈里进行一轮推送,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传播有时候比制作更重要。

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精品

《光明日报》北京记者站副站长董城

最近几天我们家的电视机好像一下子有了存在感,每天晚上全家都看《红军不怕远征难》,深受教育,深受洗礼。静下心来想,《红军不怕远征难》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红军不怕远征难》充分验证和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就是坚持党性原则,重要表现就是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我们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拍摄这部纪录片,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生动实践。

《红军不怕远征难》回顾了长征历史,歌颂了长征人物。相隔了80年,但是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蒋介石不给红军留一滴水、一粒米,但是老百姓不听这一套。这就说明谁能够坚持信仰,不忘初心,谁就能获得人民群众最永久的支持。

第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三贴近”的精品力作,创作和实践过程将新闻战线推向新的境界。该片在去年10月17日开机,创意的诞生和很多前期工作远远早于去年10月,开机时《档案》的编导们跟我交流,总体感觉大家对长征的认识是渐进、渐悟的。

作为新闻记者,我认为《红军不怕远征难》并不是一个文艺作品,而是一件新闻精品力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有一个“走转改”的使命,但是像《档案》主创团队这样的“走转改”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多见。

第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主创团队高扬长征精神,表率作用显而易见。采访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档案》团队折射出了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他们高扬长征精神,用鲜活实践检验出一个真理——只有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才能实现胜利。

新媒体手段吸引互联网受众

新浪微博政务运营总监徐丽华

我们根据节目特色,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新媒体传播,做了一些话题。节目官微设置的话题非常有情怀,“青春与梦想的远征”,其实就是从情感上适应当前互联网的受众,吸引他们来参与话题讨论。现在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3000多万次,可以说成绩非常好。

这次纪录片还在一个软件上做了同步直播,其实还可以考虑放到微博的平台上,微博是利用粉丝的力量,在做直播时,微博的粉丝也可以同时收到推送,可以直接在微博上看。新浪今年做了一系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专题直播,如“我走你的长征路”,当时是找到了开封的一名老红军,90多岁,可能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但是老人家精神头特别好,直播过程中还唱当时红军长征路上唱的歌,观看量达到2万多人次。

此外,主持人还会做一些幕后拍摄故事的揭秘,还有热门话题,都是做相关内容在微博上的影响。目前来说,微博作为互联网青年用户的主要聚集地,占比大概到80%以上,如何激发青年人来微博围观,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借助当前的策划,我们提了一些建议,通过海报和短视频进行传播,如《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可以发布一系列关于这部纪录片的海报,邀请一些名人做短视频等,效果会很好。

像短视频这种传播方式,也应该利用起来,大家看完一整集可能还是需要一定时间,而短视频很方便,可能没事儿时就能抽空看一下,而且短视频可以实现自动播放。新浪还对品质比较好的短视频自动推荐,提升传播力。我们认为红军长征短视频,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被更多用户看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微博上一些年龄稍大的用户。

目前《红军不怕远征难》9集的内容还没有全部播完,后面还希望可以通过微访谈形式,接受网友们的提问,因为网友会好奇讲述人在拍摄现场如何实现双重身份的转换,这种互动也是对节目本身的一种宣传。(文字整理/李夏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