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销策划师首页

仪式感 【李向东】便是仪式感是什么?你知道吗?

仪式感
【李向东】便是仪式感是什么?你知道吗?似乎仪式感能帮我们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心情。那么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改变过程给人的感受便是仪式感。如果你意识到从工作日到周末日的转换并体验这转换的状态,你就在体验仪式感。2、仪式是用来处理“是这个”或“是那个”的问题,其中感受便是“我从这个变成那个啦”的过程。仪式感便是信任转变的过程。仪式感便是调整当下生活,使生活如愿以偿的过程。4、每个人都应该有仪式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仪式感这个词,经常见到说每个人生活中都应该有点仪式感

似乎仪式感能帮我们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心情。

那么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

仪式是为了改变因果而插入连续生活事件中的小规则。这个改变过程给人的感受便是仪式感

1、人们从无到有地创造规则,仪式便是用规则区分不同事物的状态。

没有学习过现代知识的原始人总是用直觉看待世间万物。

迈尔斯在《直觉心理学》中指出,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隐藏本质,这一本质使得它们有了外形和生命力,并驱动着它们的生长。

看到山的青翠,便认为有山神,看到谷物丰收,便认为是谷神帮助。

“人类具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和为什么做这些事情编出虚假解释的倾向。”

对于所见所闻的一切,人们都依据这种直觉去构建因果。

如果一个地方久旱,人们就会找来道士祈求老天爷下雨;如果粮食歉收,就会祈求谷神来年帮忙。

人们直觉地认为道士做法和老天下雨有因果联系,粮食丰收与否是看谷神的脸色。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把干旱中断,转成下雨,把歉收中断,转成丰收。

在《金枝》中有大量的例子,比如:

“在瑞典的韦姆兰省,农民的妻子用最后一捆谷穗拉烤出一个女孩形的面包分开全家人吃。这块面包代表被当作闺女的谷精。”

人们认为谷精是具有人类或动物的身体,藏在最后一捆谷穗里——面包做成这个形状就和“扎小人”的概念差不多——吃掉它代表是丰收后的第一餐。

仪式感_仪式感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意义_仪式感大门

她们用吃面包区分丰收前和丰收后这两种状态。

不管是祈雨、求丰收还是吃面包,都是通过一条如果……那么的规则来将事物性质改变。

用一句话描述便是:

如果我在屋子里打坐通灵,那么外面就会下雨。

如果我祈求谷神帮忙,那么来年就会丰收。

如果我吃掉这个面包,那么就代表我家已经丰收了。

最后,人们认为仪式中体验到的感受能对环境与自己施加控制,提升自我效能。(个人感觉的确能提升自我效能,间接提高控制力。)

如以前的人类创造出日历,用以在时间上作出划分。

过一个年就感觉能把晦气全扫出去,好的就“年年有余”继续保持。

过年时大家都要求有个好心情,和和气气的,感受的确和平时不同。

又如一个星期有七天,按照上班作息分出了工作日和周末。

当你星期五下班的那一刻伸着懒腰说,“周末啦”然后约几个朋友去酒吧嗨的时候,你就是在进行某种仪式。

如果你意识到从工作日到周末日的转换并体验这转换的状态,你就在体验仪式感

2、仪式是用来处理“是这个”或“是那个”的问题,其中感受便是“我从这个变成那个啦”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被人或自己期望着状态变换,比如该领身份证了,该结婚了,该学会开车了等等。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解决含糊不清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的许多事情是连续事件,我们要从中区分出“是这个”或“是那个”。

平克在《白板》中说道:“尽管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分布具有连续性,但我们做出的选择却是二元性的。儿童并非一瞬间长大成人,约会的恋人也并非立即成为终身配偶。”

俗话说二十弱冠,行冠礼的时候会有非常复杂的流程,给一个人添加许多符号。我以前参加汉服活动时就见过现代简化版的冠礼。

那天那位行冠礼的人非常严肃,他是打心底相信这个的。

人在冠礼后就被赋予很多责任,就跟我们现在拿到身份证一样,都表明我们已经是大人了,可以履行作为大人的义务和责任。

从小孩到大人,仪式感就是其中的变化过程,我们相信我们的状态已经变化了。

相信这一点非常重要。鸡汤里诸如对着镜子说:“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是没有作用的,只有自己相信的才会产生效力。

仪式感便是信任转变的过程。

3、现在流行的个人仪式感主要是解决生活的不如意。

根据我的观察,个人追求仪式感是为了解决生活的不如意,中断以前的连续状态仪式感,转变到自己期望的状态上来。

生活不如意者十之七八,我们的许多行为会自动化,比如穿衣服、学车等。自动化后刺激会减弱,从而形成习惯。

它的本意是腾出人的认知资源能处理更多事务。

但习惯常常不是我们想要的,日复一日的上班成了习惯后,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李叫兽说北上广的人有可以月经营销的东西,指的就是被北上广日的高压磨得失去知觉的人生和想要需求刺激的冲动。

改变却比较艰难,大光头柯维曾说:“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做出改变。”

仪式感便是调整当下生活,使生活如愿以偿的过程。

你觉得生活太粗糙,你便要仪式感使之精致;你觉得生活太乏味,你便需要仪式感使之充满意义;你觉得工作太痛苦,你就需要仪式感使之不痛苦。

作家杰里·克利弗写作前喜欢先吃点什么,经常吃得越久仪式感,越不想写,心情越差,于是他琢磨出了如何用仪式让自己顺利写下去的方法。

“先马上写出一句话来,在坐下来之后,我就把喝咖啡、吃油炸面圈、玩博饼拼字游戏的事情放在了一遍,我对自己说:‘好吧。先把这一点儿东西写下来,然后你就可以享用你的美餐了。(我真是个孩子!)’”

他对自己说的话,以及在括号里的话是口头仪式,在写作进程中插入的引导语,使自己扭转到继续写作的状态上来。

克利弗的这种行为用链条描述是:吃东西→心情差→不想写→心情更差→更不想写。

这被称之为事件链,“许多行为都是一个相当长的事件链的结果。”

即一种前提导致特定后果的行为,这后果又成了另一种行为的前提。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过着过着就觉得不应该这样,觉得日子太差了,觉得不继续工作不行等。

随后我们的视角发生改变,决定中止这样的生活链条。

这时插入仪式——一个小规则——便能中止这个事件链,使自己的状态改变。

有时是一句陈述句:“李小心,你一定可以的!”

有时是一个行为:“发工资啦,买个蛋糕犒劳自己。”

甚至洗澡和睡觉都能作为仪式来使用,它暗示久的已去,新的将来。

4、每个人都应该有仪式感

不管多么新鲜的事物,我们相处久了都会刺激减弱、逐渐习惯,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动力。

此时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便能为事物赋予新的含义,让我们往自己想要的生活上逐步前行。

它让我们坚信自己现在的不平凡是始于某个不平凡的一天。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